【節氣養生】夏季養心~若“心”沒調養好,容易造成心陽不足:表現為神疲乏力、胸悶氣喘、血壓高、失眠、心悸等症狀

在台灣夏天就是又溼又熱,而脾臟最怕溼熱, 「脾溼」會影響消化功能,容易出現疲倦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稀、四肢冰涼的情形,甚至會造成水分滯留,形成水腫。 事實上,現代人脾虛的很多,到了盛夏濕熱季節更會覺得渾身 不舒服。

 一 般常說:春季養肝,綠色入肝;夏季養心,紅色入心; 秋季潤肺,白色入肺;冬季養腎,黑色入腎。那麼脾臟呢?同 為五臟之一,在季節養生中,為何獨缺脾臟? 七、八月份正是中醫學一年五季的長夏。節氣從小暑、大暑、立秋到處暑。來到長夏的時節,太陽酷熱,濕氣蒸騰, 形成暑熱和潮濕交替,所以中醫主張:「長夏防濕」,也就是 說,長夏養生重在健脾去濕、養護脾陽。

《內經》中提到:心應夏氣,夏天是心經當令的時刻。按照中醫理論,季節和五行五臟是有所對應的:夏季屬火,對應的髒腑為“心”,所以養心成為夏季保健的一大關鍵點。但夏養心的“心”不僅是養護人的君主之官——“心臟”,而且還有人的精神心理健康。

若“心”沒調養好,容易造成心陽不足:表現為神疲乏力、胸悶氣喘、血壓高、失眠、心悸等症狀;心陽上亢:表現為胸悶氣喘、脾氣​​急躁、面紅目赤、失眠、頭暈眼花等情況。

 小註解
中醫此“心”非彼“心”
“心為火臟,燭照萬物”。入夏后,天氣逐漸炎熱,人容易心氣浮動,睡不安,吃不好,加上全身的水液代謝、汗液的調節等,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。此外,心與夏氣相通應,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,功能最強。心在人的各臟器中起主導作用。

西醫認為,人的心臟是循環系統的重要臟器,推動血液流動,將氧和營養物質送到全身以供生理所用。而中醫所說的“心”不是心臟這麼簡單。中醫認為“心為一身之主,臟腑百骸皆聽令於心,故為君主”,也就是說,心在人的各臟器中起主導作用,而且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心有關。中醫所說的“心”,除了心臟外,還包括心理因素。因此,夏季養生莫若養性,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,避免心火內生,這對夏季養生極為重要,所謂“心靜自然涼”。

養心可以吃一些苦味的食物,如苦瓜、苦茶、蓮子芯等,以收清心涼血、解暑去熱、健脾利胃之效。紅色入心,所以夏天盛產的桑葚、紅西瓜、葡萄柚、胡蘿蔔、番茄也是養心好食物。其他紅色食物,如紅棗、紅豆、紅薏仁、紅扁豆等,都有益養血、降血脂、改善心血管和血液循環。

夏天酷熱多雨,身體容易積存濕熱,會有胸悶、胃口不好、四肢沉重、精神萎靡、睡不飽、疲倦等現象,所以飲食應盡量清淡、少油膩,量也要少一點,以減少腸胃的負擔,正好可以順便減去秋、冬留下來的肥油。

要 去濕熱、消水腫、減肥,可以多吃冬瓜、絲瓜、苦瓜、蓮子、紅豆、薏仁、山藥等,去濕利尿的食物。冬瓜也全身是寶,尤其冬瓜籽可入藥,所以最好連皮刷洗乾 淨,把瓜囊和冬瓜籽一起用調理機攪碎,再和冬瓜皮肉一起烹煮,可以吃到更多營養。夏季要多喝水,我喜歡用自己栽種的迷迭香,加幾片檸檬, 泡一壺好水。不僅翠綠的顏色讓人暑氣盡消,迷迭香和檸檬的香氣,聞著也舒服,喝起來更是爽口生津,還可以去暑熱,減輕頭昏腦脹,提神醒腦。

 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

TG按讚:0
Blogimove部落格搬家技術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