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芒種~飲食宜清補,可喝綠豆湯、菊花茶@益曼中醫

    芒種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。每年的6月5日左右,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。《歷書》記載:「斗指已為芒種,此時可種有芒之谷,過此即失效,故名芒種也。」

   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五月節,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。」意指大麥、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,搶收十分急迫。晚谷、黍、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,故又稱「芒種」。

    起居方面,因為天氣較熱,夏日晝長夜短,大部分人會晚睡早起,所以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,有利於健康。另外,也要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(避開太陽直射,注意防暑),以順應陽氣的充盛,利於氣血的運行,振奮精神。芒種過後,午時天熱,人易汗出,衣衫要勤洗勤換。為避免中暑,芒種後要常洗澡,這樣可使皮膚疏松,「陽熱」易於發泄。但須注意的一點,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,中國有句老話,「汗出不見濕」,若「汗出見濕,乃生痤瘡」。飲食調養方面,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。《呂氏春秋•盡數篇》指出:「凡食無強厚味,無以烈味重酒。」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「常宜輕清甜淡之物,大小麥曲,粳米為佳。」又說:「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,多食飯。」元代醫家朱丹溪的《茹談論》曰:「少食肉食,多食谷菽菜果,自然沖和之味」。

    防病調節︰熱傷風多喝綠豆湯、菊花茶
    進入夏季,雨水較多,濕度加大,人們也容易患上感冒,中醫的角度稱為“熱傷風”,癥狀大多是流涕、鼻塞、打噴嚏,有時還出現發熱、頭痛等,個別患者還會出現嘔吐、腹瀉癥狀。

    冬病夏治︰關節炎、肢體痛不宜穿短褲
    中醫認為,在冬季常發的病,在夏天就必須注意去除與這些致病因素相關的生活習慣和行為,以達到預防的目的。

  • 【節氣養生】國曆五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即為「小滿」,宜多補充水份、飲食宜清淡。出門攜帶雨具

    國曆五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、太陽過黃經六十度、稻穀漸漸結實為『小滿』。我國黃河
    流域一帶種植『冬小麥』、讓麥苗在積雪淹蓋下過冬、積雪容化成為灌溉用水、四月下
    旬麥苗已結穗、農民眼見辛苦有了豐收希望、麥穗結實開始飽滿、因此把這個時節稱為
    『小滿』。台灣中南部水稻此時也進入乳熟期、因是梅雨季的開始、諺云【小滿雨水也
    相趕】因此農友最好能疏通排水溝渠、清理雜草垃圾、可減少梅雨季的損失。

    飲食養生
    飲食方面,進入小滿後,氣溫不斷升高,人們往往喜愛用冷飲消暑降溫,但冷飲過量會導致腹痛、腹瀉等病癥。此時進食生冷飲食易引起胃腸不適,由於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健全,老人臟腑機能逐漸衰退,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現此種情況。因此,飲食方面要善加注意。而身體屬寒性者以及身患重病者猶應注意,因貪圖冷飲冷食容易引發全身各種疾病,或使已有病情更加嚴重,所以應當根據自己體質適當調整。

    小滿後不但天氣炎熱,汗出較多,雨水也較多,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為主,常吃具有清利濕熱、養陰作用的食物,如赤小豆、薏苡仁、綠豆、冬瓜、黃瓜、黃花菜、水芹、荸薺、黑木耳、胡蘿卜、西紅柿、西瓜、山藥等,忌吃膏粱厚味、甘肥滋膩、生濕助濕的食物,當然也可配合藥膳進行調理,還可以常飲些生脈飲以益氣生津。身體屬寒者注意飲食方面多選取一些性溫或性熱的來調整體質。

    小滿時人體容易疲倦,可多補充睡眠。所謂「夏日炎炎正好眠」,指的不是夜晚,而是午後小寐。

    午睡有助元氣凝聚,研究指出,適度且規律的午睡,可減輕壓力、提高專注力,增進下午工作效能。 身為上班族的你,該如何睡午覺、何時睡、睡多久最好?
    建議不要睡太久,大約10~30分鐘就足夠,千萬不要超過1小時,否則醒來會感覺昏沉不適。

  • 【節氣養生】大雪~注意頭及腳部的保暖~補充蛋白質、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

    大雪節氣後,天氣越來越涼,雪後的大風使氣溫驟降,咳嗽、感冒的人比平時多。天氣日漸寒冷的季節里,首先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適當增減衣服。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系,中醫認為,人體的頭、胸、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。中醫理論中,「頭」被稱為「諸陽之會」,頭部受涼,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癥狀。俗話說「寒從腳下起」,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供應慢而少,皮下脂肪較薄,保暖性較差,一旦受寒,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,使抗病能力下降,導致上呼吸道感染,因此,數九嚴寒腳部的保暖尤應加強。
    老年人因為天冷怕寒,冬天睡覺時愛多穿些衣服,其實這樣做很不利於健康因為人在睡眠時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減慢,大腦、肌肉進入休息狀態,心臟跳動次數減少,肌肉的發射運動和緊張度減弱,此時脫衣而眠,可以很快消除疲勞,使身體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。另外,穿厚衣服睡覺,會妨礙皮膚的正常「呼吸」和汗液的蒸發,衣服對肌肉的壓迫和摩擦還會影響血液的循環,造成體表熱量減少,即使蓋上較厚的被子,也會感到寒冷。這個季節,老年人摔傷以手腕、股骨等處骨折的居多,從預防的角度看,老年人在天氣不好狀況下應減少戶外活動。

    古曰:「秋冬養陰。」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,大雪已到了「進補」的大好時節。此時宜溫補助陽、補腎壯骨、養陰益精。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,促進新陳代謝,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。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,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,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,俗話說「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」。

    冬季食補應供給身體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。大雪節氣前後,柑桔類水果大量上市,像南豐蜜桔、官西釉子、臍橙、雪橙都是現在的當家水果。適當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,消痰止咳。可常喝姜棗湯抗寒;吃桔子,用薄荷油防治鼻炎,消痰止咳。大雪的時候吃火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    說到進補,很多人只是狹義地去理解,認為所謂的「補」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,用點壯陽的補藥。其實,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,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。所謂的養,即保養、調養、培養、補養、護養;所謂的生,就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長之意。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、調飲食、練形體、慎房事、適溫寒等綜合調養,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。陽虛病人秋冬溫補陽氣的同時,也應注重養陰,補充人體的陰精。陰精的充沛,也有利於陽氣的生長。

    在運用過程中,我們應當注意兩點:
    1.養宜適度:所謂適度,就是要恰到好處。不可太過,不可不及。若過分謹慎,則會導致調養失度,不知所措。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,稍有寒熱之感便閉門不出,食之惟恐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,如此狀態,都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,不但有損健康,更無法「盡終天年」。

    2.養勿過偏:綜合調養要適中。有人把「補」當作養,於是飲食強調營養,食必進補;起居強調安逸,靜養惟一;此外,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。雖說食補、藥補、靜養都在養生范疇之中,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。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,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,若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,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事與愿違。

    所以,在進行調養時應采取動靜結合、勞逸結合、補瀉結合、形神共養的方法。

    提醒冬季雨(雪)天要注意「十防」: 
    一、防跌倒:下雨(雪)天,防滑、防跌、防撞對老人來說最重要。建議骨質疏松的老人下雨(雪)天最好不要出門。 
    防中風:對於血管彈性差的人,氣溫急劇變化會帶來血壓波動,引發中風。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、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多,導致全身血管收縮。同時,氣溫較低時,人體排汗減少,血容量相對增多,這些原因都可使血壓昇高,促發腦溢血。因此,首先要重視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動脈硬化等原發疾病的治療,其次注意發現中風先兆,如突然眩暈、劇烈頭痛、視物不清、肢體麻木等。
    防心臟病:包括心絞痛、心肌梗塞等。隆冬季節與冬末初春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兩個發病高峰期,其原因除了氣溫偏低刺激人體交感神經,引起血管收縮外,寒冷還能增加血中纖維蛋白原含量,血液粘稠度增高,易導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狀血管。此外,病變的冠狀動脈對冷刺激特別敏感,遇冷收縮,甚至使血管閉塞,導致心肌缺血缺氧,誘發心絞痛,重者發生心肌梗塞。因此,老年人應重視防寒保暖,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添衣服、被褥,以防寒冷侵襲;還要定期進行心血管系統體檢,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溶栓、降脂、擴血管和防心肌缺血、缺氧藥物。
    防消化道潰瘍:這時由於寒冷刺激人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,支配內臟的植物神經處於緊張狀態,在副交感神經的反射作用下,致使胃腸調節功能發生紊亂,胃酸分泌增多,進而刺激胃粘膜或潰瘍面,使胃產生痙攣性收縮,造成胃自身缺血、缺氧,從而引起胃病復發。因此,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飲食調養,日常膳食應以溫軟淡素、易消化為宜,做到少食多餐、定時定量,忌食生冷,戒煙戒酒,還可選服一些溫胃暖脾的中成藥。
    防呼吸道疾病:包括感冒、咳嗽、肺炎等。
    防煤氣中毒:利用煤氣洗澡或用煤爐取暖,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。
    防虛脫:長時間用熱水洗澡,很容易發生虛脫而暈倒。此時應讓虛脫者平臥,并口服溫鹽水。
    防晨練病:天氣寒冷時一些人堅持早鍛煉,因身體未適應露天環境,很容易發生心慌、胸悶或低血糖反應。故各人可根據自己體質來調整鍛煉時段和地點。
    防燙傷:用熱水袋給老人或嬰兒取暖,因他們對溫度不敏感,很容易發生燙傷。
    防不當御寒方式:包括門窗緊閉不通風,鉆進被窩蒙頭睡等。

    在養生方面,有「七宜」僅供大家參考:
    一、宜保暖
    :冬屬陰,以固護陰精為本,宜少泄津液。故冬「去寒就溫」,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。但不可暴暖,尤忌厚衣重裘,向火醉酒,烘烤腹背,暴暖大汗。
    宜健腳: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乾燥,襪子勤洗勤換,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,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。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,活動雙腳。此外,選一雙舒適、暖和輕便、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。
    宜多飲: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,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,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。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~3000毫升。
    宜調神:冬天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。改變情緒低落的上佳方法有慢跑、跳舞、滑冰、打球、聽清雅音樂、練書法、畫畫、打太極等。
    宜通風: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很多,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,以清潔空氣,健腦提神。
    宜粥養: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。營養專家提倡,晨起服熱粥,晚餐宜節食,以養胃氣。特別是糯米紅棗百合粥、八寶粥、小米粥等最適宜。
    宜早睡:冬日陽氣肅殺,夜間尤甚,要「早臥遲起」。早睡以養陽氣,遲起以固陰精。

    益曼中醫
    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一江街31-1號
    松江南京捷運站8號出口左轉132巷,見一江街7-11右轉(步行2分鐘)


    門診時間 :
    週一 ~ 週五  11:00 – 21:00  ( 中午不休息 )
    週六 ~ 週日  11:00 – 17:00  ( 中午不休息 )

    諮詢專線 :
    02 25363322

    Email: [email protected]


    #益曼中醫 一周【7】日 , 【中午】 & 【下午】 不休息 , 全天看診 , 週六 & 周日 也照常看診到【6點】喔 !!

     益曼中醫博士女院長林美棣【精通傳統中醫】,更擁有【減重專科醫師執照】,擅長【4D拉提】與【小針美容】,需要【全身瘦】,【局部瘦】,還有【V小臉】的朋友都歡迎來諮詢。


  • 【節氣養生】小雪~台灣東北季風越來越強~利用食補和運動讓人不畏寒


    節氣「小雪」
    (國曆11月22日或11月23日)

      「小雪」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,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以大陸黃河流域為主,所以這個節氣的特徵在台灣並不會出現。黃河流域在進入「小雪」後,天氣越來越冷,而且開始下雪;因為剛下雪,雪量並不多,所以才有「小雪」之稱。  在臺灣,這個節氣的氣候會變得比較寒冷,但不會下雪,而高山上也還不至於冷到下雪。進入這個節氣後,比較明顯的特徵是,有些地方因受到地形的影響,風勢較一般平地來得強烈,如新竹的九降風、恆春半島的落山風等,都是非常著名的東北季風喔!
      進入這個節氣後,冬天的味道會越來越濃郁,而且也不再有雷電交加的豪雨。因為這個節令是聽不到雷聲的,如果在入冬後還聽到雷聲的話,表示天候異常,那可就要提高警覺了。有句諺語是這麼說:「月內若陳雷,豬牛飼不肥」,它的意思是:冬天打雷會影響往後各種作物生長,而且豬羊等六畜都將有災疫,不容易養肥。


    氣虛又血瘀 冷到皮皮銼
    小雪到來,氣溫如溜滑梯般逐漸下降,不少女性開始手腳冰冷、麻木。中醫認為,冬季陽氣潛藏,陰氣盛極,此時女性陽氣相對偏弱,加上每月生理期失血,容易氣血不足,面對低溫冬季,常出現四肢冰冷、畏寒等現象。

    不單是女性,體質氣虛偏寒與身體氣血循環不良,導致氣滯血瘀者,冬季最容易手腳冰冷。氣虛體質,是指人的氣力不足,體力與精神狀態不佳,除了冬天易手腳冰冷,軀幹也常暖和不起來,氣虛者較為怕冷,常會嚷著想喝熱湯,讓身體溫暖。

    不同於氣虛者怕冷,氣滯血瘀體質者,因氣血循環不佳而常四肢冰冷,但軀幹相對暖和,不太會畏寒。

    食補搭運動 讓你暖到冬

    小雪的食補重點,強調女宜溫補、男宜護腎。尤其四肢冰冷、畏寒的女性,可將當歸、枸杞,桂圓、紅棗與薑加入藥膳食補中,達溫補暖身效果;也可適時補充魚肉、牛、羊肉等高蛋白食物;男性則可多吃腰果、山藥、大骨湯等益腎滋養食材。

    除了靠食補暖身,四肢冰冷者,平時也可做一些如氣功、瑜伽、簡單伸展操等緩和運動,睡前可以溫熱的水泡腳,促進末梢血液循環。冬季作息最好「早臥晚起」,等到太陽完全出來再起床活動,避免清晨低溫,加重陽氣外耗而受涼。

    益曼中醫
    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一江街31-1號
    松江南京捷運站8號出口左轉132巷,見一江街7-11右轉(步行2分鐘)


    門診時間 :
    週一 ~ 週五  11:00 – 21:00  ( 中午不休息 )
    週六 ~ 週日  11:00 – 17:00  ( 中午不休息 )

    諮詢專線 :
    02 25363322

    Email: [email protected]


    #益曼中醫 一周【7】日 , 【中午】 & 【下午】 不休息 , 全天看診 , 週六 & 周日 也照常看診到【6點】喔 !!

     益曼中醫博士女院長林美棣【精通傳統中醫】,更擁有【減重專科醫師執照】,擅長【4D拉提】與【小針美容】,需要【全身瘦】,【局部瘦】,還有【V小臉】的朋友都歡迎來諮詢。


  • 【節氣養生】立冬~滋陰潤燥為主: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, 食材以滋陰為主

    【節氣與民俗】
    國曆十一月七或八日、太陽黃經二二五度、冬季開始是為『立冬』。冬是終了、秋去冬
    來、作物收割後收藏起來、民間習俗以此時進補、意指一年辛勞、歷經寒暑、體力篩衰
    弱、進補以恢復元氣。此節在古代很受重視、黃帝必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北祭冬神、還要
    賜予棉袍衣物等、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、所以農諺云【立冬青黃割到空】、【立冬
    收成期雞鳥卡會啼】。
    Read More
  • Blogimove部落格搬家技術服務